河南:壯大新質生產力 開辟發展新賽道
□本報記者 曾鳴 曹萍
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省兩會上,“新質生產力”一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引發代表委員的熱烈討論。
科技創新引領
攻克關鍵新技術
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驅動力。
“科技創新正在從經濟發展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省政協委員、嵩山實驗室多模態智慧網絡研究中心行政主任張建輝認為,“具有改變游戲規則能力的顛覆性理論,是新質生產力的來源。例如,嵩山實驗室不斷演進形成廣義功能安全核心技術,實現了網絡安全范式發生重大變革。”張建輝說,實驗室將發揮多模態網絡環境設施與網絡彈性測評基地的平臺效應,吸引各類創新群體,支撐各類創新研究與應用實驗,實現從理論到應用的轉換,賦能千行百業,開辟發展新賽道。
省人大代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所長周彬說,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從萌芽到成長壯大的過程,需要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加強支持,在市場培育、應用場景建設等方面加強引導。但最根本的還是要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性、主動性。
培育未來產業
打造新興增長點
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產業是重點任務。
“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省政協委員,豫資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秦建斌表示,當前,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已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豫資控股集團作為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省屬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將持續發揮國有資本戰略引領作用,充分鏈接內外部創新資源,積極參與河南省全過程、全要素創新生態體系建設,強力支持“兩城一谷”科創高地和“7+28+N”產業鏈群高質量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盡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需要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人工智能被認為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企業要深入了解所在行業的需求和痛點,針對性地提供解決方案,才能更好地推動產業升級。”省政協委員、麒麟合盛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李濤表示,我省應制定政策鼓勵各行各業積極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政府單位或企業,開展人工智能應用示范項目,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實施“人工智能+”工程,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打造新質生產力。
省人大代表、河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楊艷萍建議,要加快培育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一流創新生態;開展“數據要素×”行動、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戰略,積極促進智能化、綠色化互促共融;聚焦壯大7個先進制造業集群、28個重點產業鏈、N個專精特新細分領域,不斷優化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持續完善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布局與空間布局;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的多層級人才體系。
加快成果轉化
積蓄發展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成果轉化是關鍵環節。
“我們將發揮研發和技術優勢,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用‘航天智造’釋放新質生產力。”省政協委員、河南航天管理局黨委書記姚巍林表示,省委、省政府對航天科技和航天產業發展高度重視,多次將航天產業發展納入全省重點規劃予以布局安排。河南航天作為航天系統駐豫企業代表,依靠自主創新,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用“河南造”為航天強國立新功。“目前,我省已經前瞻布局了河南航天智能制造產業園,未來,這里將成為高端人才聚集地、科技創新高地。”
河南是農業大省,如何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很多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在省政協委員、河南綠色中原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智謙看來,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重點在于推進農業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緊扣我省農業農村科技需求,建立現代農業產業科技聯合創新中心,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服務鄉村振興的產學研合作新格局,突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梗阻,打通農業科技轉移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