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新聞發布會事關首都高質量發展 有何重點
千龍網北京1月22日訊(記者 劉美君)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周年,高質量發展、民生福祉等話題成為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討論的重點。
1月22日,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辦“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主題新聞發布會。來自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經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和通州區負責人,現場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京津冀協同發展、繁榮發展首都文化、優化營商環境、“兩區”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介紹工作進展及下一步安排。
專精特新企業不斷“擴軍” 有望超一萬家
近年來,北京市圍繞“培育、服務、提升”三個方面,全周期、立體化打造專精特新首善之都。北京專精特新企業整體呈現“高精尖、高成長、高質量、科技創新強、獨門絕技強”的“三高兩強”發展特征。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企業7180家,其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795家,‘小巨人’企業數量位列全國各城市之首。”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蘇國斌介紹,150家專精特新企業已在境內外上市,合計市值超萬億。
其實,相比2021年末,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新增5374家,增長了近3倍(297%);國家級“小巨人”企業新增538家,增長了超2倍(209%)。
比如,為了打造營商環境“模范城”,北京出臺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實施十大強企行動激發專精特新企業活力等一攬子專屬政策,圍繞創新、融資、上市、人才等方面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加速成長。同時,構建“市-區-示范平臺基地-專精特新服務站”四級服務網絡,充分釋放多級協同服務的倍增效應,撬動激活全社會資源,豐富專精特新惠企服務“工具箱”。
具體來說,線上,搭建政策集成服務平臺,歸集惠企政策2.7萬條,上線2600款服務產品,服務專精特新企業近5000家次;線下,已推進建設163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91家示范基地、30家專精特新服務站,集聚800余家專業服務商,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貼身服務。
當專精特新企業遇到發展瓶頸,如何幫其破解,讓其步入發展“快車道”?為此,北京第一時間推進“融通入鏈”行動,92家專精特新企業、28家“小巨人”企業進入龍頭企業供應鏈;實施“掛牌倍增”行動,全國首批設立專精特新專板;開展“千億暢融”行動,“專精特新貸”產品惠及企業超4000家,落地融資金額超1600億元,節約融資成本超5億元;啟動“數智轉型”行動,支持551家專精特新企業大幅度提升數字化水平;落地“品牌點亮”行動。
“2024年,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數量超一萬家,營收規模超一萬億的年度目標。”提及新的一年,蘇國斌信心滿滿。
去年全市總消費同比增長10%左右
如何培育和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創新優化消費載體?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樸學東給出了一組數據。
具體來說,在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方面,北京落地實施90余項突破性政策,其中全國突破性政策近50項;三年累計向全國復制推廣創新經驗案例40項。加強重點項目服務保障,2023年累計入庫“兩區”項目1.1萬余個,落地項目近8000個。2023年北京市新設外資企業1729家,同比增長22.8%。
“北京2023年全市總消費同比增長10%左右、社零總額同比增長5%左右。”樸學東補充說,新開業大型商業設施240萬平方米。老字號總數達244家,年度營收約1800億元。形成300余家新消費品牌庫,累計落地品牌首店超3700家。
另外,“北京禮物”達922件,引進國際體育賽事52項。新布局國際學校24所。互聯網醫院數量達65家。新能源車置換補貼政策、京彩綠色消費券帶動綠色消費超百億。“證照分離”改革惠及新設市場主體44.3萬戶,40個行業“一業一證”已全部上線。
1-11月全市文化產業實現營收超1.8萬億元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電影局局長霍志靜介紹,2023年,北京出臺“演藝之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開足馬力加大文化內容供給,全年營業性演出達4.9萬場,票房收入超 23億元,比2019年場次翻倍,創造歷史新高。“會館有戲”推出400余臺精品演出,全年舉辦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百余場,演出市場火爆成為2023年的重要文化標記。
在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方面,“博物館之城”建設扎實推進,全市新增11家備案博物館,掛牌27家“類博物館”,舉辦展覽700余場,參觀人數達8700萬人次,均創歷史新高。
在公共文化服務提質方面,去年9月,闊別10年的“我與地壇”書市重磅回歸,近50萬讀者共享書香盛宴,續寫城市文化記憶。未來,春季朝陽書市、秋季地壇書市將每年固定舉辦,成為“書香京城”的經典品牌。
另外,去年前11個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合計超1.8萬億元,同比增長14%。
未來五年北京重點建設100個左右示范村
近年來,北京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
其實早在去年,北京印發“百村示范、千村振興”(簡稱“百千工程”)實施方案,明確到2027年,全市要建成100個“產業強、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建成一批融農耕文化、自然山水與現代設施于一體,體現京東運河文化、京西古道文化、京南田園牧歌、京北山水長城和紅色革命記憶的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梯次推進3000多個具有村莊形態的現狀村莊補短板、強弱項、促振興。
“未來五年,北京重點建設100個左右示范村、1000個左右提升村,引領其余2000個左右村莊鞏固美麗鄉村建設成效。”北京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彭利鋒介紹,在集中打造綠化美化清潔化、宜居宜業宜游的示范片區的同時,重點圍繞三條文化帶布局,推動示范村串點成線、連線成片。
“2023年,北京確定了第一批19個示范村、52個提升村。今年,門頭溝區將深入推進水峪嘴村、雁翅鎮災后重建與‘百千工程’緊密結合;通州區將發揮臺湖演藝小鎮優勢,圍繞環球影城區位優勢開展創建;平谷區峪口鎮片區作為‘農業中關村’所在地,將打造特色科技農旅體驗路線。”彭利鋒解釋說。
去年全市GDP超過4.37萬億元,同比增長5.2%
據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全市GDP超過4.37萬億元,同比增長5.2%,好于年初預期目標0.7個百分點。
具體來說,四個季度GDP累計增速分別為3.1%、5.5%、5.1%、5.2%,全年增速與國家持平。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等傳統優勢行業分別增長13.5%、6.7%,合計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7成;規上工業同比增長0.4%,其中新興領域產品生產快速增長。1-11月規上大中型重點企業中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接近8成。數字經濟加快發展,同比增長8.5%,占GDP比重42.9%,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全年市場總消費額同比增長10.2%,其中服務性消費額增長14.6%。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9%,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6.2%,反映實物工作量的建安投資和反映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的設備購置投資占比達到56.2%,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全年新設企業29.7萬戶、同比增長20.3%、平均每天新設企業810家左右,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180家、獨角獸企業114家,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77家。
2023年,北京城鎮新增就業28.1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4.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2%、與經濟增長同步。新建各類養老護理床位6232張,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3%,開通50條通學公交車線路,森林覆蓋率達到44.9%,62%的公園實現無界融通。重要民生商品量足價穩,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0.4%。
此外,疏解提質一般制造業企業112家,治理違法建設2315萬平方米。“三城一區”創新能級穩步提升,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承接三大科學城成果超過270個。加快實施“新智造100”工程,103家企業完成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智慧城市建設扎實推進,“京通”用戶超過2200萬。面向民間資本推介重大項目總投資超過3200億元。“一圈一策”完成15個重點商圈品質提升,新開大型商業項目21個,新開商業面積240萬平方米,新增864家品牌首店。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