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圓桌:京津冀協同發展踏上新征程
2024天津兩會
天津北方網訊: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山水相連的京津冀,十年來攜手共進,從交通互聯到服務共享,從協同創新到產業協作,三地協同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行動,位列我市推動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之首。市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將統籌抓好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港產城融合發展,列為今年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天津兩會,京津冀協同發展依然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前進方向已經指明,奮斗目標已經確立。如何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進各項工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代表委員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以建設好發展好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為突破點
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市委、市政府對寶坻區提出了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戰略、融入城鄉發展大格局的‘兩個融入’的指示,并明確要求寶坻區要集中力量建好京津中關村科技城,讓我們對今后發展的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確、信心更堅定。”市人大代表、寶坻區委書記毛勁松說,“當前,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納入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并作為唱好京津‘雙城記’部分的首位平臺。”
毛勁松表示,寶坻區將嚴格落實市委、市政府要求,把建設好、發展好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一號工程”,錨定京津協作高質量產城融合示范區目標,用好科技城京津兩市市級層面會商協調機制,提升企業服務平臺、公共實驗平臺、線上政務平臺等10個服務平臺功能,加強與中關村、天開高教科創園合作聯動,推動更多創新發展要素向科技城流動、創新鏈和產業鏈在科技城布局。同時,堅持“產城人景文”一體化發展,高標準推進二期開發,加快南開中學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學校建設,引進國內一流大型商業綜合體,植入休閑、科技、工業體驗、醫療康養等業態,把科技城建設成為一座創新創業之城、和諧幸福之城。
“我們將深度挖掘‘京源’‘地源’信息,重點對接央企二三級總部、區域總部、分支機構,主動跟進北京外溢項目,進一步打通‘創新研發在北京、驗證轉化在寶坻’的實踐路徑。”毛勁松介紹,“今年,寶坻區將繼續深化‘京東黃金走廊’合作共建,推動公共服務等多領域協同發展,探索醫保基金安全監管等協同機制,實現異地就醫購藥直接結算動態全覆蓋,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建設京津產業新城
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如何進一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市人大代表、武清區委書記劉惠說:“武清區要以京津產業新城建設為牽引,深入落實全市推動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和區委‘3+1+1’工作思路,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2024年,武清區要進一步加快京津產業新城建設,全面啟動中央創新區建設,以盤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質量為方向,聚焦智能科技、生物醫藥‘雙高引領’,深度參與京津冀產業鏈重構,深化與北京經開區、中關村,以及天開高教科創園等對接合作,市場化引進科技成果轉化、高技術制造產業、高端功能、公共服務等標志性項目,加快創新發展軸等重點區域建設,努力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取得新成效。”
過去一年,武清區在扎實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以京津產業新城規劃建設為引領,推動新產城、新商圈、新運河帶融通互促,共落地北京協同項目27個、總投資148.6億元,京津高校院所成果轉化落地77項,京津首條“定制快巴”通車,“通武廊”政務服務“區域通辦”事項達到320項,教育共同體、聯盟校增至15個,京津冀“橋頭堡”“主力軍”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武清區地處京津黃金走廊中間節點,借助良好的區位優勢,全力推進‘新商圈’建設,助力天津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劉惠表示,今年武清區將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國貨“潮品”,持續拓展“賽展演食住購樂訓游”全消費場景,培育澳康達名車廣場、樂目射擊館等“新爆點”,打造京津冀消費升級新高地。
“今年武清區還要進一步強化‘通武廊’小京津冀試驗示范作用,深化拓展102項合作協議,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各項工作,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堅決筑牢首都‘護城河’。”劉惠說。
加快京津冀組合港建設
續寫“海上京津冀”新篇章
近年來,津冀兩地港口之間合作不斷深入推進,合力打造以天津港為核心、以河北港口為兩翼的世界級港口群,“海上京津冀”運輸通道不斷織密、延展。“海上京津冀”如何續寫新篇章?在今年的市政協會議上,九三學社市委會遞交提案,建議加快京津冀組合港建設。
參與撰寫提案的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孟昭寬說,近年來,在津冀兩地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天津港集團與河北港口集團、唐山港、黃驊港、曹妃甸港對接,初步實現“規劃同圖、建設同步、運輸一體、管理協同”,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成果。但在推進京津冀港口群整合協同發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港口群內部缺乏深度整合;現有區域港口協同管理機制相對松散,難以務實推動;同質化競爭制約區域整體現代航運服務和輻射能力的提升;港口群信息交換共享和產業協同程度較低。
“對此,經過學習其他省市的經驗,我們提出了三點建議。”孟昭寬介紹,一是加快構建京津冀組合港管理機構。由交通運輸部牽頭組織,京津冀兩市一省協同構建京津冀組合港管理機構。二是加緊建立與京津冀組合港發展相匹配的相關機制體系。包括組合港聯席會議制度、跨行政區域組合港口監管機構、區域一體化的港航數據統計及考核方式、組合港發展規劃、組合港發展基金、京津冀港航投資管理聯盟等。此外,還要加緊研究出臺組合港的利益分配機制等。三是主動作為,先行一步推進組合港建設。由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牽頭,積極在統籌規劃、制定京津冀港口群功能配置格局等方面盡快拿出“天津方案”,方案里要加快推進京津冀港口群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進津冀港口間以資本合作為紐帶的項目合作,促成兩港優勢項目和產業深度融合共享。
加快創新創業科技人才集聚
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市政協常委、民盟市委會常委、天津財經大學理工學院副院長冀有虎表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京津冀地區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需求日益凸顯,三地的科技創新體系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如何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步伐,持續提升區域競爭力?冀有虎認為,首先,要打破要素流動壁壘,促進各種創新要素有序流動。
“整合京津冀地區重大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科研平臺、科研場所和科技資源,推進京津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同時,加強三地在科研管理、項目申報、資質互認、人才流動、技術轉化、信息共享等領域的政策銜接,形成區域目標同向、措施一體的政策體系。”冀有虎說,還要建立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引導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著力解決協同創新過程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脫節、科技創新與區域產業技術需求脫節等關鍵問題。大力促進技術市場、信息服務、科技金融等各種創新要素按市場規律在區域內實現優化配置和自由流動。
冀有虎建議,構建以技術咨詢檢測、專利代理服務為主的中介服務機構和平臺,邀請各個技術領域的專家組成智庫,實現專業人才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三地創新主體聯合研發、檢測實施、專業咨詢等創新業務。
“促進區域間科技創新要素融合的重點在于創新企業和產業在空間上的分工協作關系。”冀有虎認為,在積極發揮北京的創新優勢和輻射作用的同時,要加快提升重要節點城市的創新能級,形成一核帶動、多級聯動的京津冀科技合作網絡。同時,圍繞科技合作網絡布局高技術產業合作網絡,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鏈接,通過高技術產業的跨城市分工合作,縮小城市間發展差距,形成科技合作帶動產業分工、產業分工促進科技合作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津云新聞編輯劉穎)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