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化工園區產生的固廢去哪了?
◎本報記者 金 鳳
5月初,記者走進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智慧園區管理中心指揮大廳,鋪滿兩面墻的電子大屏幕,實時顯示著園區內企業危化品管理的信息,每家企業危廢產出情況、關鍵生產數據都實時顯示在屏幕上。
化工是江蘇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截至2020年底,江蘇共有化工企業2608家,化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萬億元。
如何在化工企業云集的園區高效就地處置消納危險廢物,最大程度地讓工業固體廢物的利用處置不出園區,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近日,《江蘇省“無廢園區”(化工園區)建設工作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出臺。在江蘇“無廢園區”建設現場推進會上,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王燕楓表示:“‘十四五’期間,江蘇將以‘無廢園區’建設,助推江蘇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將為全國開展‘無廢園區’建設探索出具有江蘇特色的建設路徑。”
抓住化工園區固危廢治理的“牛鼻子”
工業園區是工業固體廢物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控制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近零增長的主戰場。
“江蘇省是全國工業發展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工業園區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集聚區,肩負著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優化發展的重任。然而,省內部分園區仍存在固危廢利用處置能力欠缺、園區內外轉移量大、固廢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江蘇省固體廢物監督管理中心錢亞洲表示,抓住化工園區固危廢治理的“牛鼻子”,既能為全省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也將為全省固危廢治理釋負減壓。
江蘇對固危廢處理的探索不乏現實樣本。陶氏張家港生產基地位于江蘇省張家港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主要生產硅氧烷、密封膠、硅橡膠、有機硅聚合物等產品。通過固廢減量化技術改造,生產基地年危廢產生量可減少6000余噸。
在長江江海交匯的第一道灣張家港灣,灣內擁有采用廢鋼渣3D打印的綠色環保建筑。與傳統鋼結構建筑相比,采用廢鋼渣3D打印的綠色環保建筑在建設時無噪聲、粉塵等,還能和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同時具備強度高、安全性好、安裝靈活等特點。
探索建設無廢城市和無廢園區,江蘇試圖打通一條創新之路,在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十四五”時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的百余個城市中,有9個城市屬于江蘇。2022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印發的《2022年度省級生態環境科研項目指南》明確指出,支持開展“無廢園區”建設體系研究及應用示范,選擇江蘇省具有代表性的3家產業園區,結合園區產業特色,以降低固危廢產生強度為目標,對園區開展清潔生產和綠色化改造。
以“一體化管理”思路試行開展“無廢園區”建設
作為全國率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無廢園區”(化工園區)建設的省份,江蘇正立足地方產業基礎和發展規劃,將“無廢園區”建設納入“無廢城市”省級重點工作任務,以“一體化管理”思路試行開展“無廢園區”建設,推動固體廢物在企業內、企業間和區域內高效配置,促進固危廢源頭減量、最大化利用、就地就近處置,探索“無廢園區”建設新模式,助推園區高質量發展,為全國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經驗。
近日出臺的《方案》提出五大類15項重點任務,試圖通過科學推進源頭減量替代、持續完善收貯運體系、拓寬資源利用路徑、統籌優化利用處置能力、強化監管能力建設等舉措,到2025年實現園區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有效降低,園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運體系覆蓋率達100%,飛灰、化工廢鹽綜合利用率顯著增長等目標。
記者梳理發現,用科技手段解決污染治理中難啃的硬骨頭的理念貫穿《方案》始終。在“科學推進源頭減量替代”中,《方案》要求,不斷采取工藝改進、清潔能源和原料替代、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提升等措施,促進廢有機溶劑、廢酸等高值固體廢物分質回用及雜鹽、混鹽等難處置固體廢物源頭分類收集,降低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和危害性。到2025年,園區內重點行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實現100%覆蓋。
在統籌優化利用處置能力方面,《方案》支持園區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設高水平實驗設施、新型研發機構以及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大相關領域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強固體廢物利用處置技術模式創新。
“‘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工業園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固體廢物特別是工業固體廢物的主要來源地,必須成為踐行‘無廢城市’理念的先行者。”王燕楓說。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